支付方式    |    招商加盟    |    收藏翰林
      深圳 切换城市深圳家教网
首页 请家教 做家教 学员库 教员库 明星教员 艺术专才 文章中心 新闻中心 资费标准 网络家教 教员中心
文章中心 400-877-1110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情感教育:决定人一生的教育

点击(21216)  发布时间:2022-06-12 15:19:42

经历了2-12岁的儿童期,12-15岁的少年期,孩子迎来了他们人生中最敏感又是最关键的一段时期:青春期。

在卢梭眼中,青春期(15-20岁)是人的第二次诞生。而为人父母,我们也经常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常常会因为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冲突,产生各种叛逆心理,假如父母不在意孩子的青春期教育,要么孩子的一生毁于一旦,要么孩子就永远被父母权威压制,成为一个胆怯懦弱、没有自我的人。

青春期教育如此棘手,以至于很少有父母自认为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读《爱弥儿》第四卷,看看这一卷怎样解决上面这个问题。

1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卢梭相信,人性本善,人是在进入社会以后,人才染上了各种不好的思想和行为。所以我们要保护孩子的本性,而本性之一,就是恻隐之心,是对他人处境和情绪的共情能力。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王大伟做过一系列安全讲座,讲座上他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歹徒破门进入一户人家,一家五口都在客厅看电视,家里有一个小女孩和两个老人。歹徒拿着刀,把手割破了。小女孩看见了,就上去说:“叔叔你手上流血了,我给你包一下。”歹徒心头一热,还从来没人对他这么好过。于是他就扔下刀,走了。一个小女孩的恻隐之心,救了一家人。

“我们之所以爱我们的同类,与其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快乐,不如说是由于我们感到了他们的痛苦;因为在痛苦中,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出我们天性的一致,看出他们对我们的爱的保证。”

——《爱弥儿》第四卷

由此,卢梭提出了培养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三个原理:

  • 原理一

    人在心中关心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

  • 原理二

    在他人的痛苦中,我们所同情的只是,我们认为我们也难免要遭遇的那些痛苦。

  • 原理三

    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不决定于痛苦的数量,而决定于我们为那个遭受痛苦的人所设想的感觉。

正因为第三条原理:我们能感受到他人痛苦的几分,我们的同情就有几分,感同身受才格外重要。英文有个词汇表达感同身受,是“穿别人的鞋子(put A in B’s shoes)”,只有穿着别人的鞋子,才能感受到他人的切身感受。

所以孩子青春期,要先培养的是感同身受的能力,从友谊到博爱:

“经过细心培养的青年人易于感受的第一个情感,不是爱情而是友谊。他日益成长的想象力首先使他想到他有一些同类……利用日益成长的感性给这个青年人的心中投下博爱的种子。正是由于在他一生中,只有这个时候对他的关心教养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所以这个好处的意义更为重大。”

——《爱弥儿》第四卷

台湾作家刘墉一共在大陆捐建了34所希望小学,有一次看到贵州的一个小女孩有眼疾,还把她带到北京治病,在小女孩恢复视力期间,刘墉让小女孩和自己的女儿刘依帆住在一起,每天听女儿拉小提琴。

同情心、同理心,是人类最需要的感情,有时候付出就是收获,帮助别人就是拯救自己。

2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董桥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温润是君子的仁》。异曲同工的是,卢梭虽然从头至尾没有提过“温润”二字,却处处提醒自己的学生爱弥儿:不要私心太重、不要和他人攀比、不要炫耀学识、不要自视过高。

“只要自私心一有了发展,则相对的“我”就会不断地进行活动,而青年人一看到别人的时候,便没有一次不联想到他自己,并且把自己同他们加以比较。因此,在看过别人之后,他就想知道他在他们当中将处在怎样的地位。”

“如果他碰到一个青年人比他穿得好,我就发现他嘴里在嘟囔,抱怨他自己的父母太悭吝。 即使他比别人穿得好,他也痛苦,因为他觉得同那个人比起来,自己在出身或智慧上是相形见绌的……”

“伟大的人是绝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

“一个人使自己平易近人的时候,就更能够得到别人的爱戴和保持表面的威信。”

“正义”和“仁慈”不仅不是两个抽象的词,不仅不是由智力所想象出来的纯粹道德的概念,而且是经过理智的启发的真正的心灵的爱,是我们的原始的情感的循序发展……”

——《爱弥儿》第四卷

他按照自己的观念培养爱弥儿,培养出来的是这样一个知识丰富又谦恭有礼、人人喜欢的年轻人:

他很少说话,因为他并不希望引起人家对他的注意;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要说就只说有意义的事情,否则,他又为什么要说呢?爱弥儿教养有素,所以绝不会成为一个碎嘴子……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轻易炫耀他肚子里的学问的。

而炫耀自己学过的知识,说到底是因为见识浅薄、不知山外有山:

“我们之所以唠唠叨叨说个不停,究其原因,或者是由于我在后面即将谈到的自命不凡的心理,或者是由于对鸡毛蒜皮的事情也斤斤计较,愚蠢地以为别人也同我们一样地把这些事情看得很重要。

一个人如果对事情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能恰如其分地对它们作出估计,是绝不会说过多的话的;因为他能够同时判断别人是不是会注意地听他,是不是对他所说的话感兴趣。一般地说,知识少的人,讲话讲得特别多;知识多的人,讲话反而讲得很少。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无知的人总以为他所知道的事情是很重要,应该见人就讲。”

——《爱弥儿》第四卷

而相由心生,一个人是温润还是桀骜,是谦逊还是傲慢,都是写在脸上的:

“一个人的面部的特征是通过心灵的某些感情的惯常的影响而不知不觉地形成的。在面貌上流露的这些情感是最真确不过的,它们流露惯了,就会在脸上留下持久的痕迹。”

——《爱弥儿》第四卷

3

以史为鉴,以人为镜

在前两卷里,卢梭推崇的是“以自身经验为师”,从自身经验中学习,而千万不要以他人的经历和书上的教条去灌输。但到了这个阶段,要认识社会,光靠自身经验是远远不够了,如果要让孩子在社会里“吃一堑长一智”,有的坑可能掉进去就永远爬不出来了。要先认识人和社会,再进入社会游历。

“我希望人们这样替一个青年选择社交界,希望他认为同他一块儿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人们教他仔仔细细地认识世界……”

“我们这时候教育年轻人,所采取的方法就要同我们从前所采取的方法完全相反,就要多用别人的经验而少用他自己的经验。 如果人们欺骗他,他就要恨他们;如果他们尊重他,他看见他们互相欺骗的时候,就会同情他们。”

——《爱弥儿》第四卷

要读人:

必须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企图把政治和道德分开来研究的人,结果是这两种东西一样也弄不明白的。

父母自己的经验还不够,历史是最广阔的社会宝库。

作家冯唐在文章里写,自己念书的时候读完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后来进麦肯锡这样的全球第一的咨询公司,觉得最复杂的思考模型和人际关系,所有的智慧都能在曾经读过的历史书籍中找到。

卢梭也认为,认识人光看身边的人是没有用的,要读历史。

“为了认识人,就必须从他们的行为中去认识他们。在社会上,我们听见的是他们的话,他们口头上讲一套,然而却把他们的行为隐藏起来;而在历史上,他们的行为就要被揭露,我们就要按照他们所做的事情去评判他们。他们所说的话,反而可以帮助我们对他们进行评价,因为把他们的言行加以比较,我们就可以同时看出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人,而在表面上又装成什么样的人。他们愈是伪装,我们愈是能够了解他们。”

“世界上的情景,”毕达哥拉斯说,“宛如奥林匹克竞赛会的情景一样:有一些人在那里开店铺,为的是牟利赚钱;另一些人在那里拼性命,为的是追求荣誉;而其他的人则只是为了去看竞技的,但是,去看竞技的人并不是坏人。”

——《爱弥儿》第四卷

4

教育之妙,存乎一心

青春期教育令不少父母头大,一不小心就会弄巧成拙,连好孩子都奔着气死你的路去了。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掌握一些小技巧和心理学小知识,跟孩子斗智斗勇。

技巧一:将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对待

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很强,这个时候父母已经不能再用权威压制他了。我们必须把孩子当成一个平等的人,老师也一样,否则就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在这里禁不住要把做老师的人的虚伪神气加以揭穿,他们傻头傻脑地要显示聪明,因而就遏制他们的学生,假装他们是把学生始终当作孩子来看待的,而且,在他们叫学生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总装得好像要是他们去做便一定比学生做得高明。不仅不能这样地损伤青年人的勇气,反而应该不惜一切力量提高他们的信心,要使他们同你并驾齐驱,以便使他们能够变成同你相匹敌的人。”

——《爱弥儿》第四卷

技巧二:维护孩子的自尊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非常敏感了,千万不能在他做错事的时候不留情面地批评他,也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数落他。这个时期中,孩子已经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稳固自己的自尊,这时候不断数落孩子,只会让他成为一个不自信的人。

而最令人讨厌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告诉过你了。”(在国外的朋友们,是不是觉得I told you 是非常令人厌恶的?)

“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处;而在他既犯以后,就绝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的。在教训他的时候,如果引起了他的反感,那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我想,最不恰当的,是向他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要想使他回忆起你告诉过他的话,最好的办法是:在表面上好像是把你说过的话忘记了似的,相反,当你看见他因为没有听你的话而感到羞愧的时候,你要和和气气地用好言好语把他的羞愧遮盖过去。”

——《爱弥儿》第四卷

技巧三:用情绪感染孩子

就像我们在开头说的那样,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都在发展,我们要利用和训练这一点,让孩子觉察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如果以前,我们只能无奈地告诉孩子:“我这都是为你好!”现在,孩子就已经到了能够理解“为什么好”的时候了。

“我要不厌其烦地一再说明这一点: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

“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我再说一遍:冷冰冰的理论,只能影响我们的见解,而不能决定我们的行为;它可以使我们相信它,但不能使我们按照它去行动,它所揭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想而不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要使他在你的谈话中能发现使他年轻的心感到高兴的美妙的事物;要千方百计地使你成为他的知心人,因为只有在你变成了他的知心人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做他的老师。”

——《爱弥儿》第四卷

技巧四:展现你的不完美

所有的道德楷模都激不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道理很简单,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太完美意味着太遥远,甚至假装。

“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作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他们怎么不明白,正是因为他们想树立他们的威信,他们才反而摧毁了他们的威信;怎么不明白要别人听他们所讲的话,他们就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听话的人想一想,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合乎人情!所有这些完人是既不能感动别人也不能说服别人的。”

“如果你想纠正你的学生的弱点,你就应当把你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看,就应当让他在你身上也发现他所体验到的斗争,使他照你的榜样学会自己克制自己……”

——《爱弥儿》第四卷

情感教育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但却因为没有考核指标,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家庭中,都时常被忽视、或者降低了标准。的确,你不会因为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而获得藤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不会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升学考试的加分。可是别忘了,人生不止求学,藤校的录取通知书也并不能保证孩子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情感教育是始于人性根基的教育,拥有高情商的人,会比仅有高智商的人,活得更幸福、更圆满。


[关闭]

刘老师:

服务热线

400-877-1110

微信扫一扫

hanlinjiajiao

在线客服